首页 资讯 正文

775万小生物快乐“回家”!厦门举行广场主题活动和增殖放流活动

体育正文 28 0

775万小生物快乐“回家”!厦门举行广场主题活动和增殖放流活动

775万小生物快乐“回家”!厦门举行广场主题活动和增殖放流活动

增殖放流活动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gèjièrénshì)参与。(市海洋发展局 提供)

  昨天上午9点半,接近满潮时分,厦门(xiàmén)东海域不断上涨的(de)海水与下潭尾红树林(hóngshùlín)公园85公顷红树林紧紧交融。碧蓝的海面,涌动着初夏的绿意,也倒映着岸上一面面“6·6全国(quánguó)放鱼日”“6·8全国海洋宣传日(xuānchuánrì)”的旗帜,迎接第11个全国放鱼日和第18个全国海洋宣传日的到来。

  昨天(zuótiān),由厦门市海洋发展局主办,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承办,我市各区政府、涉海(shèhǎi)单位大力支持的厦门广场主题活动拉开(lākāi)了今年主题日厦门系列活动的序幕。

  厦门市海洋发展局按照自然资源部(bù)、农业农村部等统一部署,坚持人海和谐共生理念,争当(zhēngdāng)“厦门实践(shíjiàn)”的参与者与践行者,连续多年开展全国放鱼日(rì)、全国海洋宣传日厦门主题活动,并鼓励、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社会力量(lìliàng)共同参与,在全社会形成了关爱海洋、保护生态的浓厚氛围。他们(tāmen)希望通过今年的活动,让更多人关注和爱护海洋生态系统,携手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洋之城。

17场活动提升(tíshēng)全民海洋意识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gōngyuán)南部(nánbù)岸线,昨天上午十余艘挂有主题日标语的(de)船艇错落排列、缓缓游弋,与周边成片绿茵茵的红树林一道,成了人们相机争相定格的风景。

  今年“全国(quánguó)放鱼日”的主题是(shì)“养护水生生物 建设美丽中国”,“全国海洋宣传日”的主题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rényǔzìrán)和谐共生”。

  从昨天开始,包括厦门广场(chǎng)主题活动(huódòng)和增殖放流活动在内的17场系列活动正式开启。其中,厦门大学(xiàméndàxué)海洋(hǎiyáng)(hǎiyáng)科技博物馆(guǎn)、自然资源(zìránzīyuán)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鲸豚展馆、集美大学船模馆、厦门海堤纪念馆面向个人、群体开放预约参观;自然资源部厦门海洋中心组织开展“我(wǒ)心中的美丽海岛”和“我是小小海洋预报员(yuán)”活动;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学生党支部、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菜单式义教服务;海沧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举办“共生——陈文令当代艺术展”以及系列配套活动,宣传海洋生态保护理念;我市天心岛小学、后田学校等几所海洋特色学校也将举办海洋文化主题活动……

  厦门市(shì)(shì)海洋发展局连续多年开展主题日活动(huódòng),打造了70.8海洋讲师团、海洋文化公开课等品牌活动,并被授予国家级“自然资源主题日宣传活动优秀组织单位”。近年来,随着(suízhe)活动影响力的(de)不断扩大,包括各区政府、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各涉海单位在内,越来越多单位参与进来。

  “孩子今天放‘高考假’,就带(dài)她来这里看美丽的红树林,在活动中感受(gǎnshòu)厦门(xiàmén)海洋生态保护的成果。”从思明区带着正上初二的女儿前来参加活动的陈女士说。虽然昨天是工作日,但厦门广场主题活动现场,却出现了不少像她们这样(zhèyàng)自发而来的群众。

  趣味性、实用性扩大了系列活动(huódòng)的辐射力,这几年参与“6·6全国放鱼日(rì)”“6·8全国海洋宣传日”的普通市民不断增加。呵护蓝色家园,已成为越来越多单位及个人的共同(gòngtóng)责任。

专家进行研学课程推介。(市海洋(hǎiyáng)发展局 提供)

85公顷红树林(hóngshùlín)打造海洋教科书

  无论在人们的眼里还是心目中,85公顷(gōngqǐng)红树林,昨天又成(chéng)了主角。

  这一全省(quánshěng)最大的(de)人工重构红树林生态(shēngtài)公园,是国内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升的样板,也是美丽厦门生态保护、开展海洋科普教育(jiàoyù)的成功示范窗口。它于2023年入选(rùxuǎn)自然资源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并被联合国秘书长(mìshūzhǎng)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盛赞为厦门“环境和经济平衡的最佳案例”。

  与之(zhī)印证的是一组喜人数据:在下潭尾红树林修复区(qū),鱼类、贝类和(hé)虾蟹类物种数和生物量(shēngwùliàng)较修复前均有所增加,其中物种总数增加2.4倍,生物量分别提高2.99倍、4.76倍和1.19倍。与此同时,良好的生态,也让越来越多鹭鸟、椋鸟等前来安家。

  曾经的下潭尾,原生红树林几乎消失殆尽;如今这里枝繁叶茂、白鹭云集,已(yǐ)成为厦门海上旅游(lǚyóu)休闲的新名片和打卡点,开园以来单日最大人流量达到了(le)4.6万人次。

  下潭尾(xiàtánwěi)红树林公园自2010年(nián)建设以来,厦门市(xiàménshì)海洋发展局始终(shǐzhōng)秉承“一个理念 三个融合”的原则,以生态保护理念为核心,依托高校科研(kēyán)力量,实现科研攻关、科普传播、文旅体验三位一体的融合式发展。通过积极争取国家“南红北柳”“蓝色海湾”等生态工程项目的资金,大力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打造出了一片片群众(qúnzhòng)喜爱的亲海空间。

  生态为先,科技为擎。下潭尾的变迁离不开(líbùkāi)厦门市(xiàménshì)海洋发展局和各区政府、各涉海单位(dānwèi)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在厦科研力量的有力支撑。昨天上午,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王新红来到广场主题(zhǔtí)活动现场,娓娓道来,讲述了厦大人作为技术(jìshù)支撑全程(quánchéng)参与保护修复下潭尾红树林的动人故事。厦门大学素有“中国红树林研究(yánjiū)的黄埔军校”的美称,涌现出了“中国红树林之父”林鹏院士,以及投身红树林保护工作四十余年的卢昌义教授等多位知名专家学者。

  下潭尾的蜕变,由(yóu)他们(tāmen)开始,却远远没有结束。一个关于下潭尾红树林(hóngshùlín)(hóngshùlín)的发展愿景正在迈出脚步、逐步实现当中。昨天的活动现场还进行了“下潭尾红树林标准化研学课程推介”,提出了“如何让红树林成为全民共享的海洋教科书”的思考。

  据推介人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教授杨盛昌介绍,下潭尾红树林标准化研学课程将依托在厦高校及科研(kēyán)机构红树林研究专家团队的(de)智力支撑,构建“科研-教育(jiàoyù)-文旅”三位一体的融合发展新模式,把下潭尾红树林二十余年的生态修复实践经验转化为沉浸式的教育场景,将下潭尾打造(dǎzào)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红树林“科研-科普双中心(zhōngxīn)”,成为向全民、全世界传播海洋生态文明理念(lǐniàn)的开放式课堂和(hé)认知连接纽带。

  近年来,厦门市大力打造红树林科普教育基地,不断为开展科普游、研学游创造空间和条件。昨天(zuótiān)的活动(huódòng)现场,我市(wǒshì)13家具有代表性的海洋科普研学机构也受邀(shòuyāo)参加,现场展示各自的海洋科普特色项目和课程,与民众进行互动体验,科普海洋知识,传递海洋保护理念。活动结束后,人们还在(zài)红树林畔,围绕如何开发下潭尾红树林研学课程展开探讨(tàntǎo)。

海洋科普研学机构摆设的摊位受到(shòudào)关注。

775万小(wànxiǎo)生物快乐回家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gōngyuán)内,8条深蓝色的滑道在昨天上午的艳阳下分外夺目,活蹦乱跳的苗种顺着(shùnzhe)它们滑入浩瀚大海,开启(kāiqǐ)了崭新的生命旅程。

  今年的主题日(rì)系列活动包括了分别在(zài)下潭尾和厦金海域开展的两场增殖放流活动,共计放流775万尾苗种。

  昨天是农历(nónglì)十一,上午9点半,上涨的潮水达到高位。在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人们在专业人员的引导下,将苗种放入滑道、滑入大海(dàhǎi)。这里共放流了5个物种约22万个单位,包括黄鳍鲷、黑鲷、花尾胡椒鲷、斜带髭鲷和拟(nǐ)穴青蟹苗(xièmiáo)等。

  增殖放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fāzhǎn)战略的重要举措,可以增加生物资源数量(shùliàng),修复渔业种群结构,改善水域(shuǐyù)生态环境。

  今年是厦门开展增殖放流活动的(de)第23个年头。回眸过去的22年,厦门海域已累计放流种苗近80亿个单位,有长毛对虾、日本(rìběn)对虾、刀额新对虾、大黄鱼、黄鳍鲷、黑鲷、真鲷、三疣梭子蟹(suōzixiè)、拟穴青蟹、石斑鱼(shíbānyú)、文昌鱼、中国鲎、鲈鱼、大弹涂鱼、波纹(bōwén)巴非蛤、江蓠和中华鲟等共17个物种。

  与此同时(shí)的厦金海域,第11年(nián)的厦金两岸联合增殖放流活动在海洋生物滑入大海时轻轻的声响中开启,厦门放流大黄鱼753万尾(wànwěi),金门放流7个物种约100万个单位。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所长陈国斌介绍,为共同维护厦金海域的生物资源、改善生物群落结构、修复生态环境、提高(tígāo)水域生产力,造福厦金渔民,厦门与金门自2015年起,连续在厦金海域开展联合增殖(zēngzhí)放流(fàngliú)(fàngliú)活动。过去十年来,联合增殖放流各类经济物种和珍稀物种约3200万个单位(dānwèi),其中厦门放流大黄鱼、黄鳍(huángqí)鲷、黑鲷、鲈鱼、拟穴青蟹、东风(dōngfēng)螺、中国鲎等苗种约2903万个单位,金门放流远海梭子蟹、黄鳍鲷、平鲷(píngdiāo)、四指马鲅、鲈鱼等苗种约250万个单位。

  曾(céng)在厦门海域多年不见(duōniánbújiàn)的(de)长毛对虾、大黄鱼等海捕产品,如今成为厦门人餐桌上的常客,而金门渔民也不时反馈捕获大黄鱼的渔汛。增殖放流还带来(dàilái)悄然变化,最新监测显示,随着(suízhe)增殖放流工作的开展和资源量的提高,厦门海域一些经济物种、濒危物种的数量明显增加,处于生物链(shēngwùliàn)顶层的中华白海豚百公里遇见率也明显回升,海洋生物资源得到有效恢复。

  值得一提的是,为保证增殖放流活动(huódòng)高质高效完成,市纪委监委驻市(zhùshì)海洋发展局纪检监察组从招标采购、苗种验收到放流实施全过程介入监督,有效提升了资金使用率,确保相关工作公开、透明、高效。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增殖放流活动的开展,也让(ràng)人民群众得以共享(gòngxiǎng)生态文明建设(jiànshè)成果。

(文/厦门日报(xiàménrìbào)记者 王元晖 通讯员 李心(lǐxīn) 陈荔榕 图/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

775万小生物快乐“回家”!厦门举行广场主题活动和增殖放流活动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